第121章 平常的一天

    黛玉想和姜璟说卫安娘的事,可到了晚间姜璟才从外头回来。

    还没等姜璟靠近,黛玉就闻到一股酒味,她有些嫌弃的用手扇了扇,推着姜璟去洗漱。

    姜璟抬手闻了闻自己的衣袖,一股浓浓的酒臭味,忙进了盥洗室。

    但他刚进去,就开始喊黛玉,说这个找不到了,那个找不到了。

    姜璟一向不让下人伺候他洗漱,却喜欢使唤黛玉。

    黛玉嘴里说着抱怨,可是却从未拒绝过。

    黛玉站在浴桶后面,拿了块布给姜璟擦着头发,和姜璟说起了卫安娘的事。

    姜璟当年隐约知道黛玉救了英莲,可是具体经过并清楚,那时候他对黛玉并没有旁的心思,所以也没打听。

    如今听黛玉讲起当年的事,听得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可他忽然想起来,那时候司徒渊可是在安平公主府上的,安平公主还想着撮合两人。黛玉解救那些被拐之人,可少不了司徒渊帮助。

    想着想着,姜璟便觉得心里不舒服,一股酸意弥漫在心间。

    “她当年已有身孕。”黛玉低声和姜璟说起往事,“可她不想要孩子。”

    “我那时就觉得她和一般女子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可你不曾觉得她做得不对。”姜璟来了这么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一愣,姜璟伸手握住她的手,“世上如你一般开明的人可不多。”

    黛玉轻笑一声,“公主也赞同我。”

    “公主也不是一般人。”姜璟补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我当时就想着要把那件事管到底,幸好公主支持我,又有太子帮忙。”黛玉提起司徒渊时语气很是平静,不曾遮掩。

    “太子心怀百姓。”姜璟敷衍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嘴角弯了弯,“因着这事,我心里是感激太子的,于他是抬抬手说几句话的事,于被拐的人而言却是事关一辈子的事。”

    姜璟听出了当年司徒渊是起了关键作用的,他拉了一下黛玉,黛玉探身看向他,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姜璟却拉着黛玉的手,微微起身,亲着她的脸颊,他把黛玉的手放在自己的脸颊上,喃喃道:“那时候我不在你身边。”

    黛玉一下子明白了姜璟这莫名其妙的举动,原来是醋了。她安抚一句:“没事,以后你都在我身边。”

    见他还有些委屈,黛玉低头也亲了一下他的额头。

    姜璟却得寸进尺,按着黛玉的后脑勺,忍不住吻上了黛玉的唇。

    黛玉的唇温温热热的,又香又软,让他想起自己吃的云片糕,无比美味,忍不住撬开她的牙齿,纠缠着她的舌头。

    黛玉晕晕乎乎的,见着姜璟很快坐回去浴桶里了。外头传来丫头声音:“奶奶,可要加些热水?”

    “不用了。”姜璟沉声说道,又让黛玉先出去歇着。

    不多时,姜璟就从盥洗室出来了,他头发还披散着,黛玉上前摸了一下,还觉得有些湿,嗔怪一句:“外头还冷,头发也不擦干。”

    黛玉又让人拿帕子又让人把熏笼抬到临窗大炕前,拉着姜璟坐下,一边给他擦头发,一边让头发被炭火熏干。

    黛玉忙了好一阵,姜璟的头发才干透了,他长舒一口气,捧着茶盏靠着大迎枕上,但黛玉还没放过他,让人端来了醒酒汤。

    这醒酒汤是林家独有的方子,效果很好,喝完后胃也不疼,头也不疼,可就是味道特别古怪,又酸又涩又苦。姜璟总是怀疑,是不是醒酒汤故意做得那么难喝,让他们这些饮酒的人长记性,给个教训,下次不敢再多饮酒。

    姜璟端着醒酒汤,还没开始喝,那股味道就扑面而来,他面露难色看了一眼黛玉,黛玉似笑非笑。

    姜璟不敢讨价还价,屏息凝气,一饮而尽,他喝得急,差点没吐出来。

    黛玉看着姜璟喝完醒酒汤后,才问起他今晚和谁在一起饮酒。

    姜璟说道:“赵潇今日生辰,在外面摆了酒请我们吃酒。”

    “赵公子是赵巡抚的嫡长子吧,可今日并不曾听说赵家摆宴。”按照常理嫡长子过生辰,该在家里设宴席,可赵潇却在外头招待朋友。

    “赵潇是原配之子,赵彬发妻是他还没发达时候娶的家世平平,又早早过世,如今的赵夫人娘家很是得力。”姜璟和黛玉解释着。

    黛玉便明白了,赵潇在赵家的日子看样子不太好过。

    “阿璟与他关系不错吗?”否则也不会喝那么多酒。

    “赵家唯一让我愿意接触的人。”姜璟语气里有些遗憾,“若是不姓赵,我倒想招揽。”

    黛玉不再多说什么,赵潇或许怨恨自己的生父,可毕竟是亲生父子。而姜璟和赵彬之间早晚都有一场争斗,关乎个人仕途和家族兴衰,到时候,赵潇再大度,心中也会生怨,但也是人之常情。

    “说起赵家,赵巡抚的生辰到了,到时候得要设宴席,之前他夫人好日子,我没过去,这一遭躲不过去了。”这些日子,黛玉一直在家里养着,从不曾出去交际过,现在身子无碍了,她就得出去认识下宣府官场中的夫人们了。

    姜璟倒不担心黛玉的交际能力,只是嗯一声,“反正到时候,咱们一起过去。”

    黛玉让曲港领着丫头端了几个茶盏过来。

    “你觉得哪个好看些?”黛玉问道。

    这些茶盏有黄釉的、霁蓝釉、豆绿釉的,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
    “这是新得的瓷器?”姜璟反问。

    “是江南那边新烧制出来的,我和他们掌柜说,若有好的,先送一套给我,我选好后,定制一些做为节礼送到京里去。”黛玉和姜璟一五一十说了。

    “既然作为节礼,就红釉吧。”姜璟指了一下。

    黛玉笑出来:“你和我想到一处了。”她让示意丫头过来,拿起那个茶盏,给姜璟展示,“只是这只杯子,我要留下来,这是窑变釉。”桃红色的杯体上泛着点点绿苔。

    姜璟也知道窑变,在前朝时素有“窑变无双”的说法,但如今烧制技艺不断提升,匠人也摸索出来如何烧制,可窑变釉依旧不好得。

    姜璟从不在意这些,成亲前,他的衣食住行都是公中安排的,成亲后便是黛玉一手包揽的,黛玉的眼光一向很好,选的东西都完美契合他的审美。

    “我听田嬷嬷说明日有大雪。”黛玉双手捧着手炉,“京里没到这时候,都会施粥,不知宣府如何?”

    “宣府都是交金银到官府,又官府统一设粥棚。”姜璟也了解过。

    黛玉微微颔首,心里记下来。

    “不如明日在家里烤肉。”姜璟提议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未出阁的时候,也陪着安平公主或者林海贾敏烤肉,闻言,面露喜意:“好呀,我明天让人准备好,等你晚上回来。”

    “我明日白天没什么事,可以陪你吃了午饭再出去,就明日中午吧。”

    黛玉心里更高兴了,成亲后,她只有一早一晚和姜璟待在一起,白天都是一个人,姜璟能陪她,她心里很是开心。

    次日,黛玉就让人在厢房里摆上了烧烤架子,和姜璟刚一进去,便闻到一股肉香味,厨房的婆子已经开始烤起来了。

    黛玉有些失望说:“让婆子烤有什么意思,自给自足才有意思。”

    田嬷嬷有些为难,还没等她开口,姜璟就笑着说道:“我倒是无妨,但你脾胃弱,还是让厨娘看着比较好。”

    黛玉不满嘟起嘴,姜璟有些无奈说道:“那你在一边看着,我帮你烤怎么样?”

    黛玉还没吃过姜璟烤的肉,便欣然答应,点了点头。田嬷嬷忙让人搬了凳子过来,生怕炭火熏到黛玉,想让黛玉坐到一边。

    但姜璟却伸手拉住黛玉的手,把她带到了架子前。

    “我不吃辣椒,吃了要上火。”黛玉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姜璟笑着看着黛玉说道,眼里满是温柔。

    姜璟之前也烤过肉,但还是有些生疏,刚撒了一点盐,便有一股呛人的烟从炉子里翻腾上了,扑了黛玉一脸。

    她忙用帕子捂住口鼻,咳嗽了几声。

    “你稍微往后退一退。”姜璟有些手忙脚乱。

    黛玉却咯咯笑起来,叠声问姜璟肉熟没熟。

    姜璟点了点头,,但还是让厨娘看了一眼,才递给黛玉。

    黛玉咬了一口,却捂住了脸颊,“有些硬,味到是不错,手艺很好。”

    姜璟笑了笑,又让人端了厨娘烤的肉,“你吃这些吧。”

    黛玉拈起铁签,随手把自己手里那串递到姜璟手里,姜璟也不嫌弃,接过来吃完了。

    田嬷嬷面色平静,可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,姜璟竟然那么自然吃完黛玉吃剩的东西。

    姜府自然不缺这点吃的,这只意味着俩人的关系很是亲昵。

    说是吃烤肉,但黛玉也只是浅尝辄止,主要是姜璟在吃,厨房也知道,给黛玉备了热粥和几样小菜。

    黛玉用勺子搅着粥,和姜璟说道:“这小米是山西产的,比京里产的要好吃些。”

    “我尝一尝。”

    当着丫鬟婆子的面,黛玉不好意思如他俩私下那般,将自己勺子给姜璟用,而是让丫鬟盛了一碗。姜璟喝下去,觉得身上暖呼呼的。

    俩人说了会闲话,姜璟便要准备出门。黛玉把他送出门,才回到房间里午休。

    第122章 打倒一片的姜夫人

    赵彬生辰那一日,姜璟和黛玉掐着时辰乘着马车过去了。赵府张灯结彩,宾客如云,很是热闹。

    黛玉和姜璟笑着说道:“宣府城有头有脸的人家都过来给赵巡抚庆贺了。”

    姜璟笑道:“都在他手下讨生活,能不过来讨个好彩头吗?”

    黛玉微微颔首,入了大门后便和姜璟分开,她的马车直接驶入二门。

    赵潇的妻子宁氏领着丫鬟婆子已经等候在二门,见着黛玉立马迎上来,和黛玉见过礼后,才挽着黛玉进了垂花门。

    黛玉到花厅的时候,时间掐得刚刚好。

    但从这一点,宁氏就不敢小看了黛玉,她也是大族之女,自然懂得宴客的规矩,一般地位尊贵的人都会等人来的差不多,又没全到的时候来到。这事说起容易,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,必须得安排随车的嬷嬷打探前面的情况。

    黛玉头次出门就游刃有余,可见她不仅常出席这样的场合,也可见她很会调理下人。

    宁氏心里想着,面上和黛玉寒暄几句,便进了花厅。黛玉今日穿了一件大红缂丝蝴蝶葡萄长褙子,衬得肌肤如雪,掀开帘子那一瞬间,便吸引了众人目光,厅内有一瞬的安静。

    宁氏笑着说道:“这是姜参将的夫人林氏。”

    有人立马上前笑着给黛玉打招呼,宁氏一一给黛玉介绍。黛玉记性不错,把人都记住了。

    宁氏不可能长时间待在花厅,她还得去看看外头宴席,和黛玉告了罪,便离开了。

    黛玉才抿了一口茶,便有人拉着黛玉聊天,“我们正说着京里时兴的首饰,正想找个人问问,可巧姜夫人是京中人,给我们参谋一下吧。”

    说话的是宣府知府夫人杜氏。宣府虽是九关,朝廷在这里设了府,隶属于直隶省,管辖着三州七县。

    杜氏年纪三十几许,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,马上就要成为婆婆了,但身段极其纤细,保养的极好。杜氏出身江西大户,耕读世家,出了不少进士。

    黛玉在江南的时候,就听说过杜家,见到杜氏朝她释放善意,黛玉自然投桃报李,笑着说道:“杜姐姐说的是什么样的?”

    “城中的银楼送来了花样子,竟然差不多,都是岁寒三友的,想着问问林妹妹,是不是京里流行这样的。”杜氏也改了对黛玉的称呼,换了个更亲昵的。

    “永平郡主及笄的时候,太后娘娘特意赏了一支多宝岁寒三友簪。京里人觉得极其雅致,就流行起来了。”黛玉和杜氏解释着。

    杜氏还有些不解,黛玉又补充一句,“永平郡主是在太后膝下长大的,太后很是疼爱。”委婉解释了簪子的贵重,也解释了为何京里有人效仿。

    杜氏对黛玉更谨慎几分,黛玉言辞透露出在她京里交际很广,和宗室女也有联系。

    “林妹妹手上的镯子是京里的吧?”又有人问道。

    黛玉腕间戴着一支赤金缠丝手镯,她笑着摇头:“这是在扬州买的,我家里在江南居住多年,更喜欢江南的样式。”

    杜氏笑着说道:“听说京里也有几家银楼是江浙人开的?”

    黛玉有些意外杜氏知晓如此情况,微微颔首,“是有几家。”

    “阿杜最近在给闺女置办嫁妆,自然把这些都打听清楚了。”有人笑着给黛玉解惑。

    黛玉忙向杜氏道喜,又问许的哪户人家,杜氏也没遮掩,“是我娘家侄子。”

    提起女儿亲事,杜氏满脸喜意,和众人说道:“你们若是有需要的东西,就告诉我,我一并采买了。”

    杜氏的性子很是爽利,黛玉很喜欢和这样的人说话,和杜氏笑着说道:“我娘给我置办嫁妆的时候,觉得有几家店东西不错,改日我列个单子给您。”

    杜氏能感受到黛玉的善意,忙谢了黛玉。

    除了杜氏,黛玉游刃有余和其他贵妇说话,来之前,她已经打听清楚这些人什么出身,家里孩子,有那些姻亲等。

    时辰差不多的时候,赵彬的夫人便携着另一位董参将夫人过来了。宣府,赵彬是巡抚兼任总兵,无副总兵,再往下就是两位参将,一位是董参将,另一位就是姜璟了。

    黛玉和董夫人地位该是一样,但黛玉年轻,该礼让这位董夫人。

    可赵夫人却单独招待董夫人,而让自己儿媳招待黛玉,并把黛玉放在了花厅,可见是看低了黛玉。

    众人心思各异,若黛玉是普通出身,也算不上太失礼,可黛玉是阁老之女,长伴安平大长公主身边。赵家这是赤裸裸的打脸。

    赵夫人身后还跟着赵三姑娘,这位赵三姑娘就是当初想嫁给姜璟的那位,见了黛玉,眼中闪过一丝嫉恨。

    黛玉神色如常拜见了赵夫人,心里想着赵夫人竟然如此上不得台面,不过转念一想,若赵夫人待她亲热,她该头疼如何防范了,如今这样大大咧咧的,行事粗鲁的,她倒可以略微松口气。

    董参将虽然是赵彬的得力助手,但董参将同样不想得罪姜璟。他已经年过五十,如今不过是想着安稳度日,对姜璟的态度很是圆滑。

    董夫人自然夫唱妇随,她知道自己和赵夫人单独一处不妥,但无法推辞,见了黛玉面上带了些歉意,和黛玉打招呼。

    黛玉无意让董夫人下不了台,和她寒暄几句。

    赵夫人便招呼众人去戏楼那边听戏,黛玉默默走在赵夫人和董夫人后面,和杜氏并肩而行。

    杜氏是耕读之家出来的,自然喜欢读书人,且她的夫君又是正儿八经科考出来的文官,而黛玉父亲当年是探花,如今又是阁老,杜氏天然觉得黛玉亲近,而且黛玉自身又知书达理,温柔可亲。

    “院子里梅花开得真好。”杜氏赞叹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看了一眼抿嘴笑着说道:“花倒是不错。”杜氏听出黛玉话里有话,看向了黛玉。

    黛玉小时候可是跟着安平公主打理园子,自然懂得治园之术,一眼就看出院子里的梅花种得很是随意。

    戏楼里摆着炭盆,虽然房间一侧对着戏台,但并不觉得冷。

    赵夫人说了几句话之后,说起戏班子,她语气里带了一丝炫耀,笑着说道:“是进过宫的。”

    旁边有人补充说着:“听说在京里很是难请,阁老们请都请不到,都得排着号。”

    黛玉强忍着才没笑出来,这是当她不存在吗?还是忘记了她是从京里出来的。

    安平公主喜欢听戏,她对京里有名望的戏班子也如数家珍,今日赵家请的戏班子是进过宫,但宫里有喜欢的戏班子,内务府怕宫里主子换了口味,也为了防止宫外窥探宫里喜好,一向多请几家戏班子入宫候着,以备不时之需。至于说阁老都请不到,更是无稽之谈了,据黛玉了解,其他几位阁老家里都养着戏班子。他们家是因为贾敏不喜欢,一般都是去外头请戏班子,或者请安平公主府上的戏班子。至于需要排号,哼,京里大概还没有人敢抢林阁老府上定的戏班子。

    黛玉为了掩饰异样,低头研究戏单。

    董夫人笑着说道:“不如唱《玉簪记》吧,这是他们压轴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众人自然没有不同意的。

    黛玉对这些不感兴趣,耐着性子听了几句,便找个理由出去透口气。

    杜氏也跟着出来了,指着园子里的梅花问黛玉:“妹妹若是不给我解惑,我今晚要睡不着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很是无奈,和杜氏说了其中的门道。

    杜氏眼中闪过一丝敬佩,她没想到黛玉竟然博览群书,对治园也了解,她心中动了动,和黛玉说道:“我亲家年后大概要回京里,女儿日后要随着婆家在京里居住,但她从未到过京里,许多事情还不懂,我想请妹妹指点一二。”

    黛玉自然不会推辞,和杜氏说道:“杜姐姐不嫌弃我资历浅薄就好。”

    杜氏忙否认和黛玉敲定时间:“不知后日如何?”

    黛玉委婉说道:“我自打来了宣府后就在府里养病,各位夫人姐姐都疼惜我,送了厚礼过来,我想着在年前办场宴会,请大家过来,聊表心意。”

    杜氏说道:“那我就带着小女过去。”

    俩人一边说话一边在廊中踱步,忽然听到与长廊相连的门后传来说话声。

    “姜夫人不亏是从京里出来的,那通身气派真是了不起。”

    “哼,不过是仗着有个好娘家,嫁了个好夫君而已。”黛玉听出这个声音是赵三姑娘。

    她语气里满是恶意:“那么瘦弱,一副病西施的模样,不是长寿之相。”

    杜氏神色已经变了。

    黛玉轻笑一下对杜氏说道:“还得麻烦杜姐姐做个见证。”黛玉不打算忍这口气,这句话是拉杜氏的意思。

    杜氏明白她若是帮了黛玉,就上了黛玉的船,和赵彬对立,若是不帮,便是站在黛玉对立面。

    杜氏想了想京里的林海,想了想姜府和姜璟,立马选好了立场,有些嫌恶说道:“也不知道赵府如何教女儿的。”

    门后的话还源源不断,“她一个阁老之女竟然下嫁,肯定是有不足之处,否则京中高门大户怎么不选她呢。”

    “哼,当年她在闺中和太子瓜田李下,差点成为太子妃,可还是宫里明察秋毫,不肯要她。她名声坏了,京里的人都知道这事,不肯要她,她才挟恩图报,逼迫姜参将娶她……”

    黛玉朝金嬷嬷使了个颜色,金嬷嬷早就安耐不住了,神色严肃快步走过去,诘问一句:“是谁在诽谤我家夫人。”

    赵三姑娘看到黛玉等人,也不生怯,扬起头说道:“是我。”

    金嬷嬷上前一步就是一巴掌,“这是姑娘该得的。”

    在场的人都震惊了,杜氏也瞠目结舌,赵三姑娘眼中迅速蓄满了泪水,捂着脸,瞪着黛玉。

    “你给我等着。”说完便向戏楼跑过去。

    黛玉一点也不在乎,慢悠悠过去。

    到了戏楼的时候,里面已经乱做一团,赵三姑娘正趴在赵夫人怀里哭呢,围了一群人劝慰。

    见黛玉进来了,戏楼有一瞬间的安静,众人的目光都放在黛玉身上。

    黛玉轻笑说道:“今日是赵大人寿辰,是大戏之人,赵三姑娘身为女儿却哭哭啼啼的,不知道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。”

    她轻声似是自言自语说道:“真不吉利。”

    “你。”赵夫人的火气压抑不住,伸出手指指着黛玉,被气得手都在哆嗦。

    黛玉微微歪头看向赵夫人,说道:“夫人何意?”

    “你好心请你上门,没想到你竟然心狠手辣,无故打我的女儿。”赵夫人怒斥一句,“怪不得会来到宣府……”

    话还没说完,黛玉随手端起旁边的茶盏摔到了赵夫人的脚下。

    “夫人这话不对,难道夫人是看不起宣府?宣府乃九边重镇,于朝廷边关安稳至关重要,我和我夫君忠心为国,不辞千里来到宣府,想要守护宣府一方安宁,我想在座的夫人都是这样想的。怎么到夫人嘴里,我反而成了被迫流放到宣府?在夫人眼里,宣府成什么地方了?夫人把众夫人放在什么地方了,把大家的一片丹心置于何地?”

    “夫人说我无故打你女儿,杜姐姐也在一边,不如请她说说赵三姑娘都说了什么话。”黛玉带着嘲讽说着,“不过,我好心提醒夫人一句,最好别这样,还是私下问问你女儿说了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话,我都不想再听一遍。”黛玉面露嫌弃,“也不知道赵家的女儿是怎么学的《女则》,妇教有四,言居其一。我可算是见识到了赵家好家教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快要气晕过去了,她心里一直看不起黛玉,先前她故意落黛玉面子,黛玉没有不悦,又见黛玉身姿柔弱,因为黛玉是个软糯的性子,没想到黛玉竟然如此嚣张。

    黛玉微微抬了下巴,满是傲气,“今日是你女儿妇言有亏,我是个好性的人,只给她一巴掌算个教训,若是旁人,或许就宣扬出去,到时候,我看谁敢要你家女儿。”赵三听到几乎要哭晕过去了。

    说完便带着田嬷嬷等人离开了,赵夫人叠声说道:“快拦着她。”

    “谁敢拦我?”

    “谁敢拦她?”

    两道声音一起响起,姜璟负手而立,旁边是面色极其难看的赵彬。早在黛玉让金嬷嬷打赵三的时候,就有丫头到了前院和姜璟说了。

    黛玉快步走到姜璟身边,姜璟低声问道:“没受伤吧。”

    黛玉说道,“我好意上门贺寿,被人平白无故骂了一通,心里好生委屈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我是长辈,自然不会和晚辈计较,吃一堑长一智,也希望赵姑娘谨言慎行。”黛玉很是诚恳对着赵彬说道,赵彬脸上的肌肉不受控制动了动,但他还有一丝理智,挤出一个笑容,还没等他说什么。

    赵夫人开始口不择言了,“你一个丫头片子,竟然敢在我面前大放厥词。”

    “你给我住嘴。”赵彬大声呵斥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轻哼一声,“我是年轻,可谁让我命好呀,有资格在夫人面前说这些话。”

    姜璟把黛玉拉到身后,对赵彬抱拳说道:“赵大人,恕我先行告辞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许走……从未见过如此欺负人的,我要去京里,问一问林夫人是如何教导女儿的,我要去宫里见皇后娘娘……”赵夫人下意识想拦住,开始语无伦次。

    “那就去吧。”姜璟淡淡说道,语气里带着冷冽和不屑。说完,就拉着黛玉出去了。

    出了大门,姜璟没提在赵府发生的事,问黛玉:“饿不饿?”虽然是关切之意,但却硬邦邦的。

    “饿。”黛玉觑着姜璟的神色,很是乖巧说道,她双手抱着姜璟的胳膊,语气里很是委屈,“特别饿,快要晕过去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原本就是惹人怜惜的模样,又故意做出委屈相,姜璟心里的气好似被堵住了,发不出来,语气软和了许多,“那我带你去吃饭。”

    黛玉眼珠子转了转,说道:“赵大人知道咱们还兴高采烈去街上吃饭,会不会更生气了呀。”

    “你呀。”姜璟无奈用弯起手指敲了敲她的额头。

    姜璟和黛玉心情丝毫不受影响,在街上吃了饭,后才回家。

    刚下车,便见着晏先生立在一边。

    黛玉笑着说道:“先生是来接我的?”

    晏先生上下打量一番,见她没事,才笑着说道:“我是看看把赵家人打倒一片的姜夫人。”

    黛玉瞪大眼睛,可心中却觉得暖暖的,“先生怎么知道了?”

    晏先生无奈说道:“你们吃饭的功夫,这话都传遍宣府了。”

    “恶人先告状。”黛玉哼一声,正准备进去的时候,见姜璟和晏先生不动,有些疑惑。

    姜璟轻咳一声,和黛玉说:“晏先生在这里等贵客,你先进去吧。”

    黛玉明白是自己自作多情了,脸颊浮起一片红晕,轻哼一声,瞪了一眼晏先生,晏先生哈哈大笑起来,黛玉在笑声中,微微抬着下巴,领着田嬷嬷等人进去了。

    晏先生和姜璟对视一眼,才收敛脸上的笑意,才去了大门外,等着贵客来临。贵客便是司徒渊。

    原本该由赵彬出面迎接,但司徒渊向来低调,快入城的时候,让下人往赵家递了信,但赵家如今乱成一团,这消息没能传到赵彬耳中。

    司徒渊便转道去了姜璟府上,故此,晏先生和姜璟在门口等候。

    赵彬知道的时候,司徒渊已经入了姜府了。

    第123章 不见

    司徒渊是奉圣旨前来宣府的,是来犒劳九边将士,之所以先来宣府,是因为宣府这一两年对阵鞑靼无一败绩。正因为此,司徒渊才赶在过年前到宣府,与宣府将士一同过年。

    要说宣府城内最欢迎司徒渊的,绝不是姜璟而是赵彬,赵彬在宣府多年,但宣府苦寒,战事频发,别说和京城比,就是和其余八个重镇相比,也多有不足。他一直想着能去其他地方任职,而昭宁帝让司徒渊这个太子前来宣府,在他眼里看来,是皇帝对他的认可。

    而且他只有述职的时候才能入京,为了不惹皇帝猜忌,他很少接触太子、皇子及阁老等,如今他可以正大光明接触到司徒渊这个太子,怎么能不高兴。和司徒渊搞好关系,往远了说,司徒渊是下一任皇帝,为之后打好基础,往近了说,司徒渊很得昭宁帝信任,若司徒渊肯为他在昭宁帝面前美言几句,他调任更有希望了。

    因此,在知道司徒渊去了姜璟府上的时候,赵彬也顾不上其他,更顾不上才和姜璟发生冲突,匆匆去了姜府。

    司徒渊已经捧着茶杯和晏先生对着吃茶了,姜璟陪坐下首。

    司徒渊长舒一口气,有些慵懒的靠在椅背上,漫不经心对姜璟说道:“我刚到宣府,就听说令正把赵家人打了,是怎么一回事?”

    姜璟有些意外司徒渊的消息如此灵通,面上却不显说道:“赵家姑娘说拙荆坏话,拙荆让金嬷嬷打了一巴掌,这才闹起来了。拙荆是大家闺秀,自然不会先惹是生非、无理取闹。”

    “赵家姑娘这么蠢啊。”司徒渊平时接触的都是聪明人,还是头一次见到闹翻自己父亲寿辰的人。

    “怀光还没成亲的时候,赵彬设宴宴请怀光,赵家有位姑娘想嫁给怀光,设下圈套被怀光识破,就是这位姑娘。”晏先生补了一句。

    司徒渊听后大笑起来和晏先生说道:“我还以为怀光和姜指挥使一样冷冰冰不讨人喜欢呢,原来还是有人想投怀送抱的。”

    “也不是蠢,只是狂妄自大而已。”姜璟无视司徒渊的打趣,淡淡说道,话里不只说得是赵姑娘,更说得是赵家。

    回来的路上,黛玉也曾疑惑赵三姑娘蠢笨,姜璟和黛玉的解释更加直白,“赵彬在宣府经营多年,几乎可以说是宣府的土皇帝,赵夫人是高门贵女,娘家很是得力,赵彬对赵夫人也很是宠爱,赵夫人三十许的年纪得此女,且赵三出生后,赵彬官职一路高升,夫妇俩自然是把赵三捧在掌心,养成她这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性子。若今日不是你,而是旁人,听到赵三这样的话,大概是要忍气吞声了。”

    “惯子如害子。”黛玉点评一句。

    晏先生和黛玉的点评差不多,说道:“也该知道些分寸,这是在害自己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司徒渊也只是随口八卦一下,并不想多谈论赵三,只是对姜璟说道:“你们可是撕破脸了。”语气里有些不悦,按照原来的打算,对赵彬还是以安抚为主,可如今两人闹翻,主副将不和,可是会影响宣府安定。

    姜璟也没料到这么快就和赵彬闹翻,但他一向是站在黛玉一边的,而且他和其他不一样,绝对不会为了大局让黛玉受委屈的。

    “我从来宣府那一日起,就做好了翻脸的准备。”姜璟掷地有声。

    “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。”司徒渊收起了玩笑之意,注视姜璟,冷冷说道,“若宣府有危,你可是千古罪人。”

    姜璟抱拳。

    “撕破脸也不是坏事,省得束手束脚。”晏先生打破室内冷凝的氛围,“往日为着面上和平,总是处处忍让,如今倒不必了,看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,再说了,您不是还在宣府呢?”

    说到最后一句,晏先生语气里带了笑意,“您总不会留下一个烂摊子。”

    “我才来,就有活了。”司徒渊也收起刚才的冷意,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“何止呢,还要扯大旗呢。”晏先生笑眯眯说着。司徒渊和姜璟明白他的意思,赵彬知道姜璟深得帝宠,和司徒渊关系也不错,如今司徒渊来到宣府,他真和姜璟闹起来,司徒渊大概率站在姜璟那边。

    “可不能白扯大旗,我可以要回报的。”司徒渊几乎是明示姜璟,趁着现在赵彬束手束脚,赶快抢占地盘,压倒赵彬这股东风。

    因此当门房来报赵彬来的消息时候,司徒渊并不曾见他。

    焦碌此次随侍司徒渊,便安排了他去回绝赵彬。

    焦碌这个人对谁都带着三分笑意,第一次见他的人都觉得他憨厚可亲。

    “赵大人,太子舟车劳顿,已经歇下了,不如改日再来。”焦碌笑眯眯说着。

    赵彬心里一突,知道不好,司徒渊是对他不满,只是不知道这不满是因为他没有前去迎接司徒渊,还是因为他和姜璟之间的冲突。

    赵彬递给焦碌一个荷包,问道:“不知道太子何时有空?”

    焦碌含含糊糊说着:“晏先生曾教过太子,太子与晏先生久别重逢,自然是要亲近几日的。”

    就在赵彬心一点一点往下沉的时候,焦碌又来一句,“不过,太子从未耽搁过正事。”

    赵彬这才松一口气,“这是自然,我虽在宣府,可也听说太子勤恳,是吾辈楷模。”

    赵彬并没有过多纠缠,和焦碌寒暄几句就离开了。

    司徒渊知道焦碌打发走赵彬,把玩着赵彬给焦碌的银锭,说道:“还不算昏了头,知道尊卑。”不得不说赵彬乖顺的态度,让司徒渊心里顺畅一些,将银锭扔给了焦碌。

    赵彬回到家里之后在书房里走了一圈又一圈,家里人都不敢打搅他。唯有赵三姑娘素来得宠,上前去敲门。

    若是平时,赵彬早就笑呵呵招呼女儿了,可今日他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问道:“有什么事?”

    赵三姑娘被吓一跳,说道:“爹爹您回来后就一个人在书房,娘和我都不放心,怕您在姜家碰到什么事了。”

    赵彬看了一眼赵三姑娘,往日骄纵的眉眼此时却带着几分惶恐,原本斥责的话被他吞回肚中。

    他叹口气说道:“让你娘过来吧,我有话和她说。”

    赵三姑娘屈膝行礼后,便匆匆回了后院喊了赵夫人过来。

    赵夫人见赵彬一言不发坐在椅子上,她和赵彬夫妻多年,自然知道赵彬心情不好,多半是去姜府碰壁了。

    赵彬也没废话直接说道:“你去给姜夫人赔个不是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心有不甘:“我明日就派人过去。”

    “你亲自过去,带着三丫头过去。”赵彬厉声说道。

    赵夫人有些愤愤不平,“我要对一个小丫头低头。”

    对着女儿,赵彬还能克制怒气,可对着妻子,他的脾气就没那么好,“我知道你不愿,不愿意低头,我何尝愿意向姜璟低头,可姜璟是谁,是姜国公的亲子,姜夫人是谁,是林阁老唯一的女儿,你欺辱他的女儿,林阁老知道了可不会善罢甘休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闻言说道:“朝廷也是有法度的,我不信林阁老还能一手遮天。”

    赵彬听赵夫人所言,心里万分后悔,他当年看中赵夫人的出身,因为娶了赵夫人,可赵夫人这个人委实自大而愚蠢。

    他有些疲惫和赵夫人说道:“若你不愿道歉,那你就回京城吧,这里容不下你。”

    “你什么意思?”赵夫人质问一句,想要和赵彬继续理论。

    赵彬眼中满是讥讽,冷声说道:“我言尽于此,出去。”

    “好啊,赵彬,我嫁给你多年,我娘家扶持你,我自己为你生儿育女,操持家务,如今你得意了,为了外人,想要休了我,我告诉你……”

    赵夫人还想说什么,赵家儿子却忽然闯进来,拉住了赵夫人和赵彬说道:“爹,娘她一时急糊涂了,我和她好好说,您别生气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想要甩开赵二,赵二哀求赵夫人:“娘,您先回去,好不好,我求您。”一边说一拉把赵夫人往外拉。

    赵二是赵夫人长子,他的话,赵夫人还能听进去的。

    赵二把赵夫人拉出书房,安抚了几句,让下人把赵夫人送回院子里,回身见了赵彬。

    “爹,必须得道歉吗?”赵二问道。

    “太子在姜府上,而且今日不曾见我。”赵彬吐露这么一句,赵二不是傻的,明白太子是站在姜璟那一边的。

    “若太子不来宣府,这事就算了,可他摆明要为姜璟做主,那我们也得有个态度。”赵彬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“你好好劝劝你娘。”

    赵二低头应了。

    次日,赵夫人便让心腹嬷嬷往姜府递了帖子。

    帖子送到内院的时候,黛玉正在见焦碌,焦碌面见黛玉,一则是转述太子妃的慰问与关怀,二是是甄英莲给黛玉捎了东西。

    黛玉见到东西的时候,明白甄英莲眼下的日子应该不错,否则也不会让焦碌给她捎东西。

    黛玉也知晓分寸,谢了太子妃的关怀,并不曾多问一句甄英莲如何。

    焦碌正准备退下的时候,曲港呈来了赵家的帖子,黛玉扫了一眼直接说道:“我不见。”

    焦碌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黛玉,黛玉脸上没有其他表情,仿佛只是谈论自己午饭不吃什么一般云淡风轻,他没多说什么,乖顺的退下,扭头就把这事给司徒渊说了。

    司徒渊听后轻笑一声:“随她去吧。”

    姜璟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,他知道黛玉心底善良,可越是这样的人,越不能触碰她的底线。

    黛玉晚间的时候和姜璟嘀咕:“她以为她是谁,随便派个婆子递了帖子,我就要见她。”

    姜璟合上眼睛,右手在床上摸索一下,才握住黛玉的手,拉到自己胸口。

    黛玉顺势趴在他身侧,说道:“太子摆明车马站在你这一边,总得狐假虎威一次。”

    姜璟噗嗤笑出来。

    黛玉拍了他一下,姜璟才止住笑声。

    第124章 陌生

    黛玉见太子和姜璟对自己拒了赵彬府上的帖子之事,并无异议。

    黛玉苦恼的是,因为司徒渊住在姜府上,四周均是护卫,府上的人均不能随意出入,原打算设宴席,也不能够了。

    黛玉忍不住和姜璟吐槽一句:“咱们府上也不大,太子住着也不舒坦,怎么就非住我们府上。虽然有护卫,但他是储君,万一有什么事,咱们可得担着干系。”

    姜璟含糊一句:“太子有自己考量吧。”听到这话,黛玉就知道司徒渊是有自己的打算,便不再多言。好在司徒渊自己带着侍从厨子,衣食住行皆不用她安排。

    赵夫人知道黛玉拒了自己的帖子,勃然大怒,想要找黛玉讨个说法。但赵彬一早就命令下人不许赵夫人出去,赵夫人便去找了赵彬,大吵一架,甚至还动了手,气得赵彬要给京里赵夫人娘家父兄写信,请他们把赵夫人领回去好好教导一番。

    这事并没有瞒着人,被宣扬出去,有人嘲笑赵府没规矩,但也有人嘀咕姜家太跋扈。

    这些事经由焦碌的口传入太子耳中。

    太子罕见问一句:“你觉得这事该如何处置?”

    焦碌心中纳罕太子的询问,因为往日太子从没问过他有关各类事宜的意见,他也从不在太子面前表露自己的观点。

    可如今太子却愿意听他的意见,是觉得这件事棘手吗?可随着太子在政务上逐渐娴熟,很少有让他觉得棘手的事。

    焦碌微微弯腰回道:“这事还得取决殿下您的态度。”

    是继续为姜府撑腰,迫使赵夫人丢个大脸前来道歉,还是顺着台阶而下,促使姜家做个大方人原谅赵家。

    太子只是想敲打赵彬,可也没想和赵彬把关系弄僵,如今赵家闹得人仰马翻,已经是给赵家一个教训了,最好的法子就是,太子暗示一下姜府差不多可以了,姜府屈就一下自个,给赵家一个台阶和脸面,赵家顺势给姜家道歉。

    焦碌心里想着,但太子却没有这么做。

    他只是问焦碌:“不就是拒了她帖子吗?我在这里住着,自然不能随意让人出入。”

    焦碌心里嘀咕,就是司徒渊不住在这里,按着黛玉的脾气,也不会接赵夫人的帖子的。

    似是看到焦碌欲言又止的神情,司徒渊便问道:“有什么话别憋在心里,直接说。”

    焦碌便说道:“林淑人拒帖子的时候,让人和赵府下人说她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见的。”说完,焦碌便倒吸一口气说着:“也不知道赵府的人怎么说林淑人的,她往日可是最和善可亲的了。”虽然黛玉脾气不算小,但焦碌知道黛玉心肠极为柔软,司徒渊当年带着他在安平公主府上的时候,黛玉对他们看顾的很周全,并且从不曾看低他这个下人。

    太子闻言眉头微蹙:“林淑人不是刻薄之人,她一直抻着赵家定是有原因的。”太子似是喃喃自语,“咱们只是听说赵三背后诋毁林淑人,可具体什么话,咱们却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他们都陷入一个误区了,觉得是女子之间的口角,以为赵三不过是心生嫉妒辱骂黛玉,可这么看来,赵三肯定说了不该说的话,导致黛玉必须压赵家一头。

    “当日除了姜家、赵家的人,还有知府夫人杜氏。”焦碌回道。

    “钟知府是个谨言慎行的,听说他妻子也是出身江南名门,想来不是愚钝的,且看看杜氏如何。”

    早在事发那一日,杜氏在心里犹豫许久,才和钟知府说了这事,钟知府闻言脸色有些凝重。

    杜氏有些迟疑说道:“要不要打听一下,赵三姑娘虽然跋扈,但这些话到底是谁传到她耳朵里,还有这些话到底是不是空穴来风。”

    “这事不仅牵扯了姜国公府、林阁老、赵巡抚,还有太子。”钟知府正色说道,“只能是谣言,若是我们差人打听,倒显得我们多在意这事,反而引起他们不满,倒不如漠不关心这事。再说了,太子现下可在姜府住着,若谣言为真,他此举就是打姜家的脸,太子可不是这么昏聩的人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和杜氏便打定主意做聋子和哑巴,把赵三那些话深埋于心底。

    待杜氏知道赵府的闹剧的时候,忍不住和钟知府抱怨一句:“赵夫人平时看着挺精明的一个人,怎么这么糊涂,赵大人竟放纵她闹腾。”

    “未必。”钟知府眼睛微眯,“赵巡抚或许在试探太子和姜家的态度。”

    “姜参将已经到了让赵巡抚忌惮的地步了吗?”杜氏反问,“姜夫人虽然是阁老之女,但远在宣府的我们也知道林阁老在内阁中喜欢独善其身,除了户部的事,其余的事都不多言一句,而姜参将是武官,林阁老能给的助力有限,姜国公府的根在辽东也不在宣府。赵夫人却是太后的娘家人。”

    “越沉默寡言的人越能一锤定音,林阁老用那么短的时间从侍郎到尚书,后又入阁,可见简在帝心。关键时候,他的一句话可是至关重要的。”

    太子和姜家都继续保持沉默。

    可赵夫人却给了杜氏下帖子,请她过府一叙。杜氏接到帖子的时候,有些为难,赵夫人大概是想让她做说客。她去或者不去,都会得罪另一家。

    姜璟是后起之秀又有太子扶持,势头正劲,可赵彬在宣府经营多年,枝繁叶茂。

    钟知府在书房待了一个多时辰才出来和杜氏:“你就说身体不适,不能过去了,等身体好了再登门。”

    “老爷。”杜氏忍不住拔高声音,这意味着要得罪赵家,“即便我去了也无妨,我可以用太子下榻姜府,不方便登门来拒绝。”

    “太子。”钟知府抬头看向姜府的方向,“国之储君,不会轻易离京,宣府,必有大事要发生。”他的声音伴着冬日寒风,让杜氏忍不住打个寒颤。

    “太子不会让我们首鼠两端的。”钟知府和杜氏说道。

    钟知府有种预感,太子是朝着赵巡抚来的。

    杜氏以身体不适拒绝了赵夫人的事传到了司徒渊的耳中,司徒渊踌躇一下,才对焦碌说道:“你去问下林淑人,赵三到底说了什么话让她如此生气。”

    焦碌应了一声,便去内院见黛玉。

    黛玉是在东次间见焦碌的,东次间窗下设有大炕,上面摆了一张黑漆嵌螺钿方桌,桌上堆着不少书册,还摆着笔墨砚台等。

    焦碌瞧着玉笔搁上的毛带着墨,知道黛玉正忙着,便直截了当问了。

    黛玉让焦碌在下手椅子上坐了,自己合上一本书册,才淡淡说道:“是些捕风捉影太子与我的话。”

    焦碌倒吸一口气,“她怎么会?怎么敢?”

    “若不是有人故意散播,她不会说这些话的。你们查一查京城吧。”黛玉说道。

    “淑人怎么不早把事情说清楚呢。”焦碌说道,“这样也好早做安排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是谣言而已,我没把它放在心上,做这些不过是给那些人看的而已。”黛玉轻笑一下解释一句,“而且你家殿下不还是住到了姜府吗?”

    黛玉的话让焦碌忍不住替司徒渊辩白一句:“我家殿下一向信守承诺。”他当初既然对黛玉放手,自然不会纠缠她,如今住姜府,也是司徒渊有别的打算

    黛玉摇了摇头:“焦内侍又想歪了,我是说你家殿下也不在意这些谣言,他住进姜府就是最好的驳斥,我就更不必理会那些谣言。”

    望着焦碌离开的背影,黛玉长舒一口气,总算是能让司徒渊离开姜府了。司徒渊一开始住在姜府是向众人表达他的态度,如今目的已达到,到了该离开的时候。

    司徒渊听到焦碌的转述,先是哑然失笑,和焦碌说道:“这是赶咱们走呢。”凡事都有度,他若是继续在姜府住下去,保不齐赵彬有别的心思,若他出了事,姜家也跟着完蛋。

    他猜测不是无的放矢,这不,已经开始安插探子了。就在焦碌回来之前,暗卫来禀,姜府一个采买的下人不对劲,已经把人拿下了。

    因为司徒渊在姜府住着,姜家每日采买的人都是固定的,如今忽然少了一个人,自然是瞒不过黛玉的。

    黛玉和姜璟说道:“那个采买的人是姜家家生子,我不太熟,只能阿璟你来查一查,把和他有关系的人交到太子那边,让太子安心。”

    司徒渊没有任何表示,但不代表他们装聋作哑。姜家家生子出了问题,司徒渊也定为乐意握住姜家一个小小把柄。

    “你是不是知道……”姜璟原本想问这么一句话,可却咽下去了。黛玉知道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,姜家给他们安排了不少下人,这些人好用忠心,但忠心的是姜家。黛玉身为是新妇不能拒绝用这些人,可也不会放过减少掣肘的机会。

    姜家家生子出问题,黛玉就可以写信给姜家,正大光明遣送姜家下人回去。

    姜璟心里的话,黛玉如何会猜不到,她早已打听到那个人贪财的毛病,很容易被收买,是故意为之。

    黛玉扭脸看向镜子,西洋镜把她的面容照影得清清楚楚,可却有些陌生,她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也成了算计人的人了。

    黛玉下意识捂住自己的双颊,想确认一下镜子里的人是不是自己。

    “挺好的,姜家那些人省得再对我们指手画脚了。”姜璟轻笑一下,在黛玉身侧坐下,挡住了她注视镜子的视线,又伸手握住了黛玉的手,“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告状,他们给的人不靠谱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心中松弛下来,她还是有点担忧的,担心姜璟觉得她变样了。

    黛玉回握住姜璟的手,“等年后吧,好用的就留下,不好用的就回去。”除了姜家家生子,还有一些姜家族人,黛玉不能让这些不稳定因素影响到姜璟。

    第125章 道歉

    还没到小年,司徒渊就从姜府搬出去了,住到了官驿。姜府里三层外三层的侍卫也都消失了,姜府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。

    黛玉也开始忙碌过年的事情,这是她和姜璟成亲开府后的第一次过年,各项事宜都不容有疏。好在她身边的丫头都是能干的,又有金嬷嬷这个老人看着,诸事都有条不紊。

    只是才过小年,杜氏就给黛玉下了帖子,说是给黛玉送年礼。这个时候都是家家户户最忙的时候,杜氏还要亲自过来一趟。黛玉一笑,知道杜氏有旁的事,便欣然同意。

    杜氏到的时候,黛玉穿了件桃红色的褙子在二门迎接她,这样浓艳的颜色穿在黛玉身上丝毫不觉得俗气,反而给她添了几分艳丽明媚。

    黛玉没把杜氏当外人,笑着和杜氏说:“多谢杜姐姐惦记着我。可巧我家里暖房种了一些金桔,杜姐姐瞧中了哪棵就带走那棵。”

    杜氏有些惊讶黛玉来宣府才多长时间,就在家里弄了一个暖房。“那我就不客气了。”杜氏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黛玉笑着挽着杜氏的手,“杜姐姐随我去看看吧。”说着便挽着杜氏的胳膊往暖房而去。

    暖房在姜府东北角,暖房里花木葳蕤,除了黛玉说得金桔,还有腊梅花、水仙花等,杜氏还瞧见了山茶花、兰花、芍药、月季、菊花等。

    杜氏看出来黛玉是花了大手笔的,心中感慨姜府有钱,面上和黛玉寒暄几句,挑了两盆金桔。

    黛玉笑着说道:“等腊梅开了,我再送杜姐姐几盆。”

    杜氏说道:“回回都不空着手,我都不好意思过来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说道:“又不是精贵的东西,这花能被懂它的人欣赏才是它的幸事,若是无人赏识,默默无闻一生就太过寂寞了。”

    杜氏不曾想到黛玉心思会如此细腻敏感,她原本以为黛玉是精明干练、果敢冷硬的那类女子。

    杜氏想起赵夫人所托,心里多了几分底气,和黛玉说道:“我虽然和妹妹你相识时间不长,但却十分投契。妹妹玲珑心肠,想必也猜出来我今日不单单是来送节礼的。”

    黛玉身边的人都很有眼色,在进入暖房的时候,除了黛玉身边的大丫头,旁边的人都远远候着。故此,杜氏也就不再顾忌什么一口气和黛玉说了。

    “这些时日,赵夫人隔三差五下帖子请我过去,我因故都未能去,直到前日才抽身过去了一趟。这一见,倒把我吓一跳。”杜氏想起赵夫人容貌,忍不住叹口气:“因为之前那件事,赵大人给赵夫人下了死命令,若她见不到你,不能当面给你道歉,过了年就把她送回娘家去。赵夫人心焦,不仅消瘦还苍老许多。”

    黛玉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厌恶,倒不是对赵夫人,而是对赵彬,“夫妻一体,我不愿见赵夫人,可赵大人却常见到我夫君的,也没见着他替赵夫人致歉。”

    杜氏笑着说道:“若人人都和姜大人似的,这世上就无怨侣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轻笑一下,心里知道赵彬不愿意道歉,是想把这件事定义为内宅纠纷,日后可进可退。他若是出面,这事就闹大了,日后也不好退步了。

    杜氏继续说道:“我家大人在这里为官多年,我们夫妻说没得过赵大人和赵夫人关照,这话是假的。可我们也不是不分是非之人,赵夫人不能管教好女儿,得些教训都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,我身为女子有些可怜她,赵大人仕途如此之顺,和赵夫人娘家得力很有关系,可如今,赵大人为了前程却要背弃她。我心里有些不忍,所以才来当一回说客。”

    “我明白。”黛玉听完后说道,“同是女子自然感同身受,只是她们难道不知女子名声之宝贵,若谣言传出去,旁人信以为真,我又该如何呢?”

    杜氏听后哑口无言,面上有些发红,眼中也带了一些亏意。

    黛玉话头一转:“得饶人处且饶人,愿赵夫人和赵姑娘日后能谨记谨言慎行。”

    杜氏原本以为黛玉回继续抻着,没想到会透露出愿意接受赵家致歉的意思,心中松了一口气:“妹妹宽容大度。”

    黛玉似笑非笑:“宽容大度也是看人的,今日是我给杜姐姐您一个面子。”

    说完正事,杜氏也没慌着离开,和黛玉在暖房里挑着花。她说道:“当初是赵大人英雄救美,才惹得赵夫人青睐,只是那时候赵大人原配还在世呢,没过多久,人就没了,赵夫人这才做了赵大人的续弦。”

    黛玉有些吃惊,她没想到杜氏找到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,更没想到杜氏会透露给她。

    杜氏苦笑一下给黛玉解释一句:“我娘亲算是赵夫人族姑,所以才知晓这些事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说令尊也是太后娘家人?”黛玉问道。

    杜氏摆摆手,“我娘这支和太后那支离得远些,不比赵夫人,她算是太后的堂侄女,也正因为此,她和赵大人的事才不为人所知。”

    杜氏也是有意透露给黛玉,也算是回报黛玉大度。

    “早些年,我随同公主入宫,也曾见到过太后,很是雍容典雅,没想到赵夫人却是那样人。”黛玉感慨一句。

    “一样米养百种人。”杜氏回道,“赵夫人那一辈只她一个女孩,若不是赵夫人性子,怕是早就入宫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心中一动,忽然想起来那年在行宫,司徒渊亲事还不曾定下的时候,太后招了周碧伴驾的事。或许,太后并不似面上那般清心寡欲。

    “不过好在,赵夫人侄女这一辈倒是有几个资质不错。”

    黛玉回想一下,她似乎没在京城里见过太后娘家人。

    杜氏似是看出黛玉疑惑,和她说道:“太后只有一个同胞弟弟在世,如今在江西做布政使,和我父亲是同科,所以我娘家和他们家是通家之好。”

    黛玉知道杜氏身世不凡,没想到和太后娘家还有这样的关系,若今日她婉拒了杜氏,想必杜氏也不会和她说这些。

    杜氏今日说得话,都是提前和钟知府商量好的,她向黛玉透露这些,不是为了炫耀,只是示好。

    黛玉闻言正色道:“多谢姐姐告知我这些事。”

    杜氏莞尔一笑,黛玉明白她好意就好。

    晚间的时候,黛玉向姜璟转述了杜氏这些话,“你说钟夫人告诉我们这些事是什么意思。”

    姜璟说道:“反正不是恶意。”

    黛玉把下巴搭在他肩膀上说道:“没想到赵大人为了前程会干出这样事,真是歹毒,也不知道赵家大爷知不知道他爹干的事。”

    姜璟闻言心中一动,“或许这才是钟夫人给我们指的路。”

    “离间吗?”黛玉明白过来。

    “往日只知道他们父子关系不好,如今倒是知道不好到什么程度。”姜璟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些事你去操心吧。”黛玉打了个哈欠结束了话题。

    姜璟笑了一下,双手抱起黛玉,把她放到床上。

    “你先睡吧,我去趟书房。”姜璟带了点歉意说道。

    黛玉哼一声,翻了个身,姜璟弯腰亲了亲她的脸颊后,才离开。

    到了半夜,黛玉觉得腰间被什么箍着了,背后也一团火热,知道是姜璟回来了,黛玉挣扎一下,掐了一下姜璟的手背,姜璟嘟囔一声,“好困啊。”黛玉这才作罢。

    一直到过年,姜璟都是早出晚归的样子,黛玉虽然在家里,也忙得脚不沾地。

    到了年后,黛玉才有心思摆了年酒,有杜氏在中间斡旋,她自然是给赵夫人下了帖子。

    赵夫人虽然得了杜氏的口风,但一天不见到黛玉,她心就一天不能落下去。

    赵夫人到的时候,宣府里的有头有脸的夫人都到的差不多了,知道赵夫人来了,众人很是诧异。

    黛玉也没遮掩:“说是要给我赔不是。”众人脸上有些不自然,他们都知道赵家和姜家的事,没想到最后是赵家先低头。

    有人说道:“这都多久的事,她还记在心里呀。”语气里贬低赵夫人小心眼。

    赵夫人不似初见趾高气昂的模样,反而如被雨打湿的鹌鹑一样,脸上带了瑟瑟之意。

    黛玉见到她的时候,才理解为何杜氏会心生不忍,赵夫人仿佛苍老了十岁。

    她身后跟着赵三姑娘,也一副霜打茄子的模样。

    赵夫人低声说道:“姜夫人,那日是我不对,还请原谅我一次。”

    赵三姑娘也从母亲背后走出来,给黛玉赔不是。

    黛玉也没故意为难她们说道:“这道歉我接受了。”

    这件事便揭过了,便有人起身招待赵夫人母女俩坐下,赵夫人深吸一口气,神色如常和众人寒暄起来,又在黛玉府上吃了午膳,看了戏才离开了。

    黛玉是从京城请的戏班子,众人有知道庆余班的来历,和黛玉说道:“庆余班可不好请,我瞧着大伙都没听够,不如明日来我家吃酒,再请姜夫人做中间人,再请庆余班一次。”

    黛玉抿嘴笑了:“您抬举我啦,能去您府上唱戏,可是庆余班的福气,他们敢推拒。”

    众人笑起来。

    宴席散了,黛玉才一脸疲惫回到内室休息,那边姜璟也送完客,回到了后院。

    见着黛玉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要陪太子出门几天。”

    “是出了什么事?”黛玉下意识问道。

    “也没什么事,就是太子说来宣府这么久,还不曾去卫所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黛玉却不信,一颗心提起来:“边关可不似京城那么安全。”

    姜璟没有说话,黛玉说道:“你多加小心,什么时候出发?”

    “明日一早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快啊。”黛玉有些不舍得,起身说道,“那我得给你准备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让下人准备就是了。”姜璟拉住黛玉,神色有些郑重说道,“无论出什么事,你都不要慌,晏先生还在府里,你可以多问问他,而且你身边还有公主给的侍卫。”

    黛玉有些慌乱,她深吸一口气,“会很危险吗?”

    “不过是以防万一,有太子在,又能危险到哪里去。”姜璟安抚着黛玉。

    但黛玉还是一晚上都没睡好,次日顶着一双黑眼圈,倚在门口,看着姜璟洗漱。

    “你早饭想吃什么?东西都收拾好了吧,是要先去太子那边汇合吗?”

    姜璟擦了擦手,手指伸到黛玉眼下摸了一把,“我在家里用过早饭就去太子那里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去催下早饭。”黛玉转身离开。

    “不着急,我向太子替琏表哥求了个官职,在陕西,估计很快也要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才不在乎呢,我只管你。”

    “嗯,我知道,吃饭吧。”

    陪着姜璟用完早饭后,黛玉依依不舍送别了姜璟,姜璟走了之后,她总觉得没什么精神,一连几日都不曾出门,直到上元节那日。

    第126章 不避斧钺

    姜璟不在家中,黛玉也有没有独自过上元节的乐趣,虽然才分别几日,但黛玉总觉得寂寞。往年,她未曾出嫁的时候,还总会和林海、贾敏在家里做灯笼、包元宵。可今年,她总觉得提不起精神头儿来。

    上元节那一日天气甚好,她一觉睡到天亮还不愿意起床,眯着想着事情,先是想上元节的事,节礼都已经送完了,过节的东西也已经安排好了,下人的赏钱也都准备好了……再就是京城里,上元节的礼都是随着年礼一同送往京中,公主府和姜府、林府也早在年前就送了东西过来。她又算了算日子,京里的信迟了一两日。

    黛玉心情更不好了,翻了个身,想起姜璟,也不知道姜璟是怎么过节的,能不能吃上元宵……黛玉胡思乱想着。

    曲港等人还以为黛玉身体不舒服,还想着去请白大夫过来,但白大夫出诊了。曲港便和田嬷嬷商量去外头请一个大夫。

    田嬷嬷听了曲港的话,笑了起来,惹得曲港疑惑不已。

    田嬷嬷意味深长说一句:“你且放心,奶奶这病,我能治。”

    说罢,就来到内室,黛玉穿着件小袄,坐在临窗大炕上,捻着根线,正准备对着日光穿进针眼里,偏生那空极小,黛玉试了几次都没穿过去,心中一恼,把线和针丢在桌子上。

    “奶奶。”田嬷嬷出声喊道。

    黛玉微微颔首。

    “大爷如今不能回来过节,虽然留了一些元宵之类的吃食,但觉得没个过节的样子。不如奶奶做些灯谜,等大爷回来一猜,也算是给大爷补个上元节了。”田嬷嬷提议着。

    黛玉眼中一亮,和田嬷嬷说道:“这主意好,我这一路上也有不少见闻,正好可以放到谜面中,他肯定猜不出来。”

    “不止给他出些,我还得寄到京中去,让公主,爹爹娘亲都猜一猜。”黛玉双手合十,笑道,“若是他们猜不出,我可以借此讨要东西了。”

    她眉眼弯弯露出一丝娇憨,可立马又懊悔起来了,“早该想这个法子的,这样也可以赶着上元节送到京中。”

    不等田嬷嬷插话,她又说道:“现在也不算晚,年前得了些碧云春树笺,团花笺,刚好可以用上。”

    黛玉兴致勃勃来到了书房,把丫头指使得团团转,不多时,屋里便传来欢声笑语。

    “奶奶,晏先生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又惊又喜:“先生不是说等过了上月节再回来吗?”过完了年,晏先生就说要拜访老友,说要陪老友过上元节,也不和黛玉说去哪里,也不让黛玉派人跟着,更没说去见谁,自己带着小厮便离开了宣府。

    “我不是想着你一人在府里,特意赶回来。”晏先生笑呵呵抚着胡须走进来。

    “先生。”黛玉立马起身迎上前,“先生可见着老友了,路上一切可好?”

    晏先生微微颔首:“虽多年未见,但一切都好,年岁比我大,可精神头比我好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多年未见,何不如多留一留呢。”黛玉给晏先生端了茶,“我又不计较这一日两日的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笑了笑问黛玉做了什么,黛玉赶忙和晏先生说了,又捧起自己做的灯谜,献宝一般让晏先生看。

    晏先生一一扫过,有猜出来觉得太简单的,有觉得太难猜不出来的。俩人又探讨半天,黛玉才心满意足,坐下来和晏先生一同品茗。

    “太子一行遇到了鞑靼。”黛玉正端着茶盏,若不是多年教养,她怕是要被惊得把茶盏丢了,可茶盖还是碰到茶盏,发出清脆的一声。

    “太子和怀光都无事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,您就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。”黛玉再没有品茗的心思了,索性把茶盏放到茶几上,嗔怪一句。

    “但赵彬为了护驾,受了重伤。”

    黛玉听完,眉头微簇,她知道姜璟想取而代之赵彬的位子,可如此一来,还会如此顺利吗。

    “怎么那么巧就遇上鞑靼了?”黛玉问道,“冬日苦寒,我听说他们冬日也会驻扎在一个地方不动,等来年春回大地,才开始游牧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看了她一眼,才说道:“就是那么巧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,太子无恙就好。如今担心的是宣府。”晏先生叩了几下桌子。

    “巡抚重伤,太子和参将带走了大量的兵力,如今的宣府可是一个空城,你说鞑靼会不会趁机掠夺一番?”

    黛玉的脸色刷一下子就白了。

    “如今城中,就留有钟知府等一众文臣了。”黛玉呢喃一句。

    “幸好,公主给你一队护卫,可以护你平安。”

    黛玉并没有理晏先生,反而说道:“钟知府是个能干事的,也不是胆小怯懦的,这事得他说一声。他虽然不能直接调动兵马,可武将女眷都在城里,想来也能调度些人手,交给钟知府。何况,还有晏先生你在一旁指点着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离开宣府吗?”晏先生淡淡问一句。

    黛玉轻笑:“先生,我从决定来宣府那一日起,就做好了这样的决心。”

    黛玉也不在耽搁时间,立马让人备车赶往钟知府家中。

    杜氏听到黛玉上门的消息,很是诧异,以他们之间的关系,未下帖子就贸然上门,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,黛玉做事一向周全,不可能凭白无故上门的。

    杜氏的脸上有一丝凝重,这些时日,钟知府虽然不曾多说什么,但常愁眉苦脸,似是有什么棘手的事情。

    还不等她细细思索,黛玉便已经到了,杜氏赶忙去迎接。

    黛玉脸上不见丝毫惊慌,反而笑意盈盈说着:“我家里快马送了一些江南点心,我想着姐姐也是南边的人,一定也想念这些口味。”算是解释了自己为何突然上门。

    但黛玉眼里却没有多少笑意,杜氏知道这只是借口而已。

    杜氏迎上去:“多谢你惦记着我。”说着便挽住了黛玉的手臂。

    黛玉却未曾随她进内院反而说道:“我有位族亲,当年因些事辞官四处云游,如今年岁已高,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,讨个差事。”

    从马车一侧绕出一个人,那是一位老者,只着青色长衫,精神矍铄、美须齐整、长眉入鬓、鼻梁挺直,神情有些肃穆。杜氏观之人气度不凡,便知道来人身份定不是黛玉说的那样。

    杜氏吩咐一句:“请这位老先生先去书房,再问问老爷可还有公务,若是没有,请他回来。”

    黛玉脸上添了一些笑意,这才谢了杜氏,和杜氏去了内院。

    可到了花厅,黛玉也只是和杜氏闲聊,仿佛她今日来的原因就如同她说的那样临时起意送个东西。

    杜氏也沉住气和黛玉说着闲话,“赵夫人这事闹得不小,她娘家也知道了,很是恼怒,听说,她兄长要过来。”

    杜氏并不同情赵夫人,只是有些感慨:“虽然赵夫人在娘家一直受宠,可遇到这样的事,为了家族名誉,也得受责骂。再者,她娘家若是不来人,赵大人未必能消气,有的是不合离,也让赵夫人不好过的法子。不知道闵大人能不能调和好。”

    黛玉捂着手炉说道:“这就是他们两家的事了,闵大人也是太后的堂侄,赵大人未必会把事情做绝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担心闵大人会登你家的门。”杜氏说了这么一句。

    “我已经接受了赵夫人的道歉了。”黛玉并不愿意和闵家有所纠葛。

    “可闵大人是带着女眷过来的。”杜氏消息极为灵通。

    黛玉垂下眼眸,心里揣度着,如今正是冬日,就是男子也难以忍受路途艰辛,更何况是女眷,闵家到底是为何要来宣府。

    杜氏见黛玉神色不变,有些沉不住气说着:“我总觉得这些日子有些不太平。”

    黛玉随口答道:“许是因为太子来宣府的缘故吧。”她想起晏先生带来的消息,心里有些烦闷。

    杜氏也有些焦急,还未曾探出黛玉今日为何而来,一时之间未说话。

    俩人正沉默着,忽听丫鬟回禀:“老爷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杜氏只觉得黛玉听到消息那一瞬,脊背下意识挺直一些。

    看样子,黛玉是有事要找自己家老爷,杜氏想着,这定不是一般的事。

    杜氏想起太子和姜璟,低声问道:“是不是哪位有什么消息?”杜氏手指朝上指了一下。

    黛玉一愣,眼中露出赞赏,她知道杜氏聪慧,既然已经猜到了,那么也没必要瞒着了。

    杜氏让丫鬟都出去,黛玉这才说道:“我是有要事要见钟大人。”

    “刚才那位也不是旁人,正是晏先生。”

    杜氏没见过晏先生,可是却对他的来历一清二楚,这么一位要见她家老爷,定不是小事。

    还不曾细问,便见着钟知府带着晏先生过来了。

    钟知府神色凝重,显然已经知道了晏先生带来的消息。

    他并不瞒着自己的妻子,和杜氏简单说了。

    杜氏虽然心慌,但并不慌乱,毕竟太子无事,只是赵彬受伤了而已。

    “幸好储君无恙。”杜氏低声说道。

    钟知府摇了摇头:“太子有护卫有军士护佑,不必过多担心,如今最为危险的是宣府城。”

    “鞑靼与我们是宿敌,不可能不关注宣府的一举一动,他们定知晓我们派出大量兵力来护佑太子这位储君,若太子在城中,他们不敢轻举妄动,可若让他们知道太子不在宣府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们便会知道宣府的兵力跟着太子离开了。”杜氏呢喃一句。

    “如今宣府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话音落下,杜氏下意识握住了钟知府的胳膊,想找到一个支撑。

    “我和晏先生来此,就是想和钟大人,钟夫人共商守城之事。”黛玉语气极为镇定。

    杜氏猛的抬头看着黛玉,她不曾想到黛玉有如此胆色,她知道黛玉身边有护卫,且如今鞑靼并不曾来进攻,黛玉如今离城避难还来得及。

    可黛玉话里的意思竟然是要留下来。

    杜氏心中升起一股敬意,她虽然和黛玉关系不错,可因着黛玉年纪及外貌,她总觉得黛玉是个娇滴滴有些脾气聪慧的大家闺秀。

    “如今城中品级最高的就是钟大人,所以还得大人牵总。”黛玉也没绕弯。

    钟大人不曾推辞,只是说道:“还得请晏先生襄助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微微颔首。

    钟大人思绪极为清楚:“我是文官,能调动的兵力有限,林夫人可有法子汇集兵力?”

    “外子的兵自然无碍,可旁人的兵力,还得钟夫人帮忙。”黛玉看向杜氏。

    “如今只有这些将领的夫人在,只要这些夫人出面,将士定能听钟大人的调度。”

    杜氏咬牙点头,“没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旁人我都信任,只是赵夫人。”黛玉神情有些冷意,“还请夫人配合我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请杜姐姐明日设宴,宴请各位夫人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若有不愿的,就暂且将其留下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有擅自逃离的,斩之,务必不能走漏风声。”

    杜氏这才彻底了解黛玉并不是她眼中有些娇弱的女子,她能狠下心来。

    第127章 (补全)

    几人商议一下之后的事,便分头行事了。

    钟大人带着黛玉的手书和晏先生一起去调度姜璟手下的人,趁着傍晚城门换防的时候,把持住城门。

    杜氏则为明日的宴会准备,她往日也是杀伐果断的人,也陪同钟大人去了不少地方,虽然形势紧急,但她依旧稳得住,亲手写了帖子,让下人在宵禁前送了出去。

    杜氏虽然品级不高,但毕竟是一地父母官的夫人,且她也出身名门,虽然觉得她突然设宴比较奇怪,但都欣然应允。唯有赵夫人借口身体不适,不愿意前来。

    杜氏听到消息,皱眉说道:“她是听到什么风声了吗?”

    黛玉心里也猜测过赵彬和鞑靼勾结,但最终还是被否认了。她想着赵彬的家眷都在城里,总不能那么狠心。

    黛玉说道:“若是听到风声,她要么逃了,要么出门探听消息,不可能窝在家中的,许是面子上过不去,我明日去请她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俩人又对了一下明日宴席的细节,黛玉才回了家里。

    虽然一切尚未发生,但紧张的气息已经悄悄弥漫开来,尤其是黛玉身边的人心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。

    不是撞到了桌子,就是撒了茶水。

    黛玉被逗笑了,“你们先去歇息吧,放心吧,一切都是猜测而已。我们不过是有备无患。”

    曲港等人被黛玉劝慰了几句,也安定下来了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黛玉简单收拾了一下,先派人问了晏先生,得知他已经回来,在休息中。黛玉心又安定了几分,知道晏先生的事都办妥了。

    估摸着时辰差不多了,便让人套了马车,她要先去见赵夫人。

    黛玉很是顺利进入了赵府,是宁氏前来迎接黛玉的。

    宁氏有些为难的和黛玉说道:“婆母这几日身子都不爽利,心情也不好,刚喝了药便睡下了。姜夫人不如先去我院子里坐坐。”

    黛玉似笑非笑看了宁氏一眼,没有初见的和煦,说道:“我还是头一遭被人拦着。”

    宁氏心一沉,她觉得黛玉年纪轻,脸皮薄,想着自己卖个惨,黛玉便应下了,这样自己也好向自己婆母交代,却忘了单论品级,黛玉就比她高出许多。更何况,黛玉也不是忍气吞声的性子。

    田嬷嬷笑着说道:“赵大奶奶还是再去禀告一声吧,别让人真以为赵家仗势欺人,不把我们家夫人放在眼里。”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。

    宁氏心里生气,却只能屈膝致歉,让黛玉在花厅一等,自己前去回禀赵夫人。

    赵夫人闻言摔了手里的杯子,高声说道:“她是来看病的,还是来气病我的。”

    宁氏只能相劝:“我瞧着她似是不肯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让她等着。”赵夫人赌气说道。

    宁氏不敢也不想再劝,便准备出门,陪着黛玉。

    谁知道赵夫人深吸几口气说道:“算了,我还是出去一趟吧。”

    见着赵夫人的身影,黛玉有些惊讶说道,“夫人能起身了,想必身体无碍了吧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没好气说道:“本来也不是什么大碍,不过是有些疲倦而已,听闻你上门了,我怎么着也得起身见见。否则,不知道外面人怎么编排我。”

    黛玉听她话也不生气,缓缓说道:“我今日请夫人一同赴宴,不知道夫人有没有空。”

    “听说夫人兄长要来了,想着夫人日后不得闲,所以趁着清闲,才请夫人。”黛玉又添了一句。

    赵夫人气得手微微颤抖,可想着娘家的书信,上面千叮咛万嘱咐要和黛玉交好,她咬了一下舌头,找回自己的理智,“等我换身衣裳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匆匆回内院换衣服,服侍她的是她的奶嬷嬷,奶嬷嬷说道:“杜夫人性子温顺和善,又善解人意,怎么会做强人所难的事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蹙眉说道:“这事指不定是林氏搞出来的,她一向看我不顺眼,所以才借机赶来,否则,杜氏白眉赤眼的设什么宴,外头又不太平……”

    赵夫人和奶嬷嬷说着,声音却越来越低,她好似想起什么,问道:“可有老爷的消息?”

    奶嬷嬷摇头说道:“并不曾传来什么消息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摩挲着戒指,“别不是他在外头出什么事了吧,若是出事了,倒是如我意了。”

    奶嬷嬷急了喊了声“夫人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冷笑一声:“嬷嬷不必如此着急,这段日子,我也看明白了他对我毫无情谊,他心里只有他自个的前途。”

    “夫人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

    “他有今日,离不开我娘家扶持,但不见他有丝毫感恩之心,若是他出事了,我自然也不必陪着他一起。”赵夫人说话毫无遮拦,可见她对赵彬怨气极大。

    奶嬷嬷也不再劝她,只是加快了速度:“夫人也别让姜夫人面上不好。”

    赵夫人也不再多言,板着一张脸去见了黛玉,和黛玉一同乘车去了钟府。

    马车晃晃悠悠,车帘时不时被掀起来,赵夫人往外看了几眼,却发现街道上出现一些兵士。

    赵夫人坐直了身子,她在边关多年,凭借多年的经验,嗅到一丝不平常的氛围。

    待到了钟府,看到来客,她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想,杜氏请的人大多是武官家的女眷,这可是罕见。要知道,杜氏为了避嫌,与武官女眷来往并不多。

    赵夫人放缓了脚步,和黛玉说道:“你是京里出来的大家闺秀,我们是乡野之地的野人,所以才如此看低我吗?”

    赵夫人有些畅意说道:“我也自幼读四书五经,懂什么忠君报国,你我虽有恩怨,但大是大非面前,我也是拎得清的,到不必如此防备我,看低我。”

    见黛玉一副诧异的面孔,赵夫人有些得意笑起来,挺直脊背往里面走去。

    里面的女眷都听杜氏说了,宣府大概有难。只是一无命令,二无军符,谁都不敢应允,见到赵夫人来了,仿佛见到了主心骨,下意识围了过去。

    赵夫人说道:“钟大人在宣府多年,他品行,大家都有目共睹,不会拿此事哄骗我们。

    二则,鞑靼是什么样的,别人不清楚,咱们还能不清楚吗?是个趁你病要你命的主,他们也不傻,知道宣府城空,必定要前来洗掠一番。

   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,若是真的,一切好说。若是假的,也有钟大人还有姜夫人担着责,我们不过是一群妇孺,被哄骗一下,就信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并不在乎担上责,上前敛裙屈膝行礼说道:“还请各位姐姐共襄盛举。如有什么后果,我愿承担所有的干系。”

    换了旁人,或许被人叱一句拿什么来担责,但黛玉身份不同,她有个入内阁的父亲。

    “口说无凭,不如姜夫人立下字据吧。”赵夫人又出言说道。

    黛玉欣然同意。

    杜氏陪同黛玉去一边写字据,见黛玉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,忙说道:“我也算个从犯,把我也写上吧。”

    黛玉摇头说道:“夫人大义,只是宣府离不开大人和姐姐,却能离得开我。”

    杜氏握住黛玉的手:“既然你也知道我们与宣府休戚与共,那么更得加上我了,”随即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    字据交给了赵夫人,赵夫人却看都没看,收入自己的荷包中。

    “刚刚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,没有军符是调动不了将士的,但我们也随同夫君去过军中的,我们愿意劝说将士,听从钟大人调遣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,钟大人是文官并非武将,可懂调兵遣将,我们愿意守护宣府,可也不愿有一个无能的将领。”赵夫人厉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的师傅,晏先生现在就在宣府。”黛玉说道,“他当年曾领兵打过仗。”

    “姜夫人说的可是那个赤甲将军晏时晏将军吗?”有女眷出声问道。

    黛玉还是头次听说晏先生这个诨号,点了点头。那女眷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:“有晏先生在,那定然无忧了。”

    见旁人面露不解,她忙解释:“我父亲是晏将军的麾下,晏将军用兵如神,无一败绩。”

    她有些可惜说道:“可惜晏将军早早回京后又辞官,没了踪影,他若是一直在九边,早把鞑靼打得老实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还不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赤甲将军吧。我听我父亲说,晏将军年轻的时候面如冠玉,又穿着一身白甲,被鞑靼嘲笑是小白脸,可晏将军却极为彪悍,那一仗大获全胜,我那时候还小,在街边围观,他率军入城,神色肃穆,一身白甲全都被染成血色了,观之便生畏。后来他便被称为赤甲将军。”

    黛玉虽然听说晏先生的故事,但还是头一次遇到亲身经历过的人。

    “只需要把他的名头打出来,这些土生土长听着他故事长大的将士们,没有不从的。”那女眷斩钉截铁说道。

    好似真如那女眷说的一般,知道有晏先生坐镇军中,对抗鞑靼,军士都很服从,愿意听从晏先生调度。

    这有些出乎意料,又在意料之内。

    无他,谁都想守护自己的家园。

    第128章 【VIP】

    后来,黛玉或单独或陪着姜璟渡过许多难关,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次,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直面生死,直面战争的残酷。

    不同于之前的少量骑兵骚扰侵袭,这次似是大举进攻。

    “宣府是边陲重镇,城墙固若金汤,且城内粮草充足,我们只需要守好城,等怀光他们驰援即可。”晏先生安慰黛玉。

    黛玉摸着手下冰凉的石块,眺望远方,是连绵的山脉,夕阳已经开始西沉,暖意也一点点褪散。黛玉问道:“往年这个时节,鞑靼入侵次数多吗?”

    “现在寒冬未了,春日未来,正是缺粮少衣的时候,他们便是不是派轻骑骚扰。但也仅是抢掠,因为这时候他们粮草少兵马也不强壮,所以很少派兵攻打宣府。”晏先生说道。

    “但这次他们有备而来要攻打宣府,似乎料定城内兵力空虚。”黛玉神色凝重。

    “太子在宣府这么长时间,即便再保密,也很难不被人察觉。”晏先生说道,“未必是有人走漏消息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一块肥肉明晃晃摆在这里,怎可能引不来野狗。”黛玉讥讽一句。

    晏先生摸了摸鼻尖,这句话意有所指,只是不知道指的谁。

    “先生,我还有一个疑问。他智计百出,不可能猜不到鞑靼会重点关注他的行踪,为何还要带走大量兵马?”黛玉蹙眉问道。

    “因为他是太子。”晏先生含糊回了一句。

    兵力首先保护的是太子安危,才是其他,所以司徒渊财带走大量兵马。

    不,不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黛玉并不认同这样的解释,他是太子,他可以不来宣府,他也可不巡幸边关,可他偏偏要剑走偏锋,偏偏要以身入局,偏偏要拿宣府作为一颗棋子。

    黛玉收拾好自己的心情,和晏先生说道:“钟知府那边派人将非宣府籍的人看管起来了,我等下派人去瞧瞧。”

    这些流动人口,有商人有小贩有僧人有道士,身份复杂,难保里面没有探子。

    “好,你也别来城墙,这边危险,有我守着,你放心。”晏先生宽慰黛玉。

    “兵卒可还听您指挥?”

    晏先生轻笑:“若是掌控不了他们,我就白活这些年了。”

    从城楼回来之后,黛玉没去自己府上,直接去了知府府上。

    钟知府知道自己在兵事是有所不足,因为便将指挥将士的事交给了晏先生,自己做好后勤辅助的工作,比如调度粮草,筹备兵器。杜氏耳濡目染对这些也都了解。

    黛玉到的时候,杜氏正组织人手组装守城的器械,这些器械都是拆分保存,防止有人偷拿偷用,待到用的时候,再组装起来。

    见黛玉过来,杜氏忙道:“小心一点,别划伤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小心翼翼绕过一堆器械,露出好奇的神色。

    杜氏笑道:“原本我也不懂这些,如今也是熟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听到有战事了,坐卧不安,我家老爷就给我找了些事做,心里反而安定下来了。”杜氏一边让黛玉坐下一边柔声说道。

    黛玉看着院子里有条不紊的景象,心里也宽松了几分,问道:“杜姐姐此前经历过大的战事吗?”

    杜氏回想一下笑道:“经历过的,不过都没这次严重。”

    探子已经打探到了,这次带队的将领是哈兀歹,是鞑靼排名前三的将领,看样子是势必要将宣府纳入囊中。

    第129章 【VIP】

    听到是哈兀歹率兵前来的时候,晏先生的神色一下子凝重起来了,难得的沉默起来,钟知府是个敏锐的人,自然是察觉到了其中不妥之处,便问道:“来的人很棘手吗?”

    晏先生微微颔首说道:“这个人原先名声不显,跟着鞑靼可汗的护卫,十年前在狼山之战中一战成名,此人作战风格凶悍,性子也极其残暴,喜欢虐杀战俘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这些年没听说过他呢?”钟知府问道,他任知府后,也没少下功夫了解鞑靼。

    “鞑靼也并非上下一心,铁板一块。”晏先生解释着,“他与鞑靼大哈敦家族有矛盾,这些年一直被打压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派出他来,许是鞑靼出现什么变故,而且他沉寂那么多年,如今出山,定然想一鸣惊人的。”钟知府说道。

    晏先生点头赞同钟知府的说法,“年前,鞑靼大哈敦过世了,其家族也随之沉寂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和钟知府没有过多讨论鞑靼,而是转回了当前的形势。

    “咱们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了。”钟知府一脸愁容,“若是形势太糟,不如让女眷先行离开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知道黛玉还在城中,她的身份贵重,若是出事了,林家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,所以他提出来。

    晏先生摇头:“不妥,这样容易造成人心惶惶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劝道:“姜夫人还在城里呢,不如先问下她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说道:“她在这里,也是一样的选择,我是她师父,是知道她现在不会弃城而逃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只需要撑过这几日即可,太子那边得到消息,定然会驰援的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沉默片刻才说道,“一切仰仗先生了,我定会做好后勤这些事。”

    “还得麻烦知府看好城门,别让人跑出去。”晏先生嘱咐一句,“难保不会有奸细故意传播消息,恐吓民众,造成民乱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双手揉了揉脸颊,长叹一口气,“先生放心。”

    俩人便分头行动了。

    钟知府没有瞒着自己的妻子,他握住妻子的手,很是愧疚,让家人陷入如此险境。

    杜氏想的开,安慰钟知府:“这时候逃出去,说不定会遇到流寇,不如留在城中,我相信老爷您和晏先生一定会竭尽全力护住城的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太子不会坐视宣府城沦陷的。”

    早在鞑靼调兵遣将的时候,司徒渊便得到了消息,他听到消息后,久久没有说话,帐篷中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流逝,跪在下面的探子,头也越来越低。

    司徒渊转动着手里的扳指,如今鞑靼只是派出先锋队去宣府,主要兵力还没出动,如果现在派人前去支援,那么只能拦截道先锋队,如果等一等,拦截道鞑靼的主力,那么更能重创鞑靼。

    可是,这样也就置宣府入险境中,万一,时机把握不好,宣府就危了,伤亡也会更大。

    司徒渊长舒一口气,说道:“去把怀光喊过来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句话,焦禄觉得周边那种压迫感瞬间不见了。

    司徒渊明白自己是储君,与立下伟业相比,首要的是要庇护住自己的臣民。

    姜璟很快就过来了。

    司徒渊抬了抬下巴:“探子来了消息,鞑靼要攻打宣府,虽然咱们一早就知道鞑靼要打,不过现在情形有些不同。”

    探子把鞑靼动向说了。

    姜璟皱眉:“我之前听过晏先生提过哈兀歹,说此人很是彪悍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没想到鞑靼这么重视这一战。”司徒渊冷笑一声,“先派出这人带着先锋队往宣府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怀光,你打算怎么做?”司徒渊问道。

    “宣府城有晏先生在,原先我是不担心的,想着能趁此消耗一波鞑靼,可如今哈兀歹不好对付。”姜璟沉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那就现在回去。”司徒渊一锤定音,“保住宣府是头等大事,宣府不能有失。”

    “臣先带人支援。”

    司徒渊说道:“你可有稳妥的人?”

    他苦笑:“赵彬如今躺着,我身边的人搞事可以,打仗是不行的,除你之外,便是董成了,他这个人被赵彬压习惯了,太过于谨慎。”

    司徒渊股子里有股闯劲,天然不喜欢谨慎守成的人。

    “可除了臣之外,他的官职最高,除非是殿下不想用他,否则越过他提拔谁都不妥。而且臣觉得董参将最合适的人选,臣带兵驰援,得留下一个稳妥的人护卫您的安全。”

    司徒渊笑到:“我还想着你先去截断鞑靼,后面的人再随之而去,来个瓮中捉鳖呢。”

    姜璟说道:“打鞑靼得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这些年对鞑靼都是以防为主,虽然边关稳固,可是也纵容了鞑靼势力壮大。

    司徒渊吐出一口浊气,“总有一天……”

    他摆了摆手:“你去安排吧。”他要重用一个人,就会信任那个人,既然用姜璟,就把兵权给了姜璟,姜璟行礼退出去了。

    姜璟知道宣府形势不大好,心里担忧黛玉等人,但他知道自己急不得,不能有马虎。

    几乎是姜璟出发的同一时刻,哈兀歹带着先锋军往宣府急驰而去。

    哈兀歹到了宣府之后,并没有休整,而是直接下令攻城。

    晏先生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将士防守,密密麻麻的箭簇如同雨滴一般落到了鞑靼军上,第一波结束之后,哈兀歹并没有占到便宜,反而一股血腥之味在弥漫开来。

    哈兀歹命人立起盾牌,掩护着一小队人抬着圆木到了城门口,咚咚咚撞击着,也砸在了众人心中。

    好在守军都是身经百战的,基本没收到影响。晏先生更是神情自若指挥着,“装、投。”“射”。

    晏先生的指挥简单而有力。

    守军有被鞑靼弓箭伤到的,但立马有人接上去替换伤者下来,一切井然有序。

    哈兀歹以为自己突袭能打宣府措手不及,但没想到宣府防守滴水不漏。

    久攻不下,他心里有些着急,有些进退两难。

    “冲。”哈兀歹下定决心,若是退了一点讨不到好处,若是继续攻击,或许还有机会。

    鞑靼作战也很是凶狠,前面的人被射伤了,后面的人就拿他做肉盾,一波又一波,还是有人登上了云梯、爬上了城墙。

    晏先生指挥着守军迎战,消耗着鞑靼军。

    杀伐之声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哈兀歹不知道对方是谁在指挥,但是对方防守犹如一张网一样,细细密密不留缝隙,让人很是难受。

    战事胶着着。

    天光乍破,一夜已经过去了。

    青灰色的城墙上附着大片的褐色,那是凝固的血。

    哈兀歹也知道对方是谁在指挥。

    他声名鹊起的时候,晏先生早已隐退了,虽然听说过晏先生在九边的时候,把鞑靼打得如同丧家之犬,但他不屑一顾,只觉得夸大其词。

    可如今,他头一次觉得害怕,甚至绝望,对方的防守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。

    “将军,将士奔驰许久,又作战一夜,体力已不支,不如先回去休整一番。”手下劝道。

    哈兀歹咬牙看了城墙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鞑靼退了,对宣府是个好事,因为这场攻城战对宣府守兵而言也是不少的消耗,总会有人被射中砍伤,好一点的海能活着,坏一点就直接命丧黄泉了。

    晏先生也没有松懈,部署下一步,有将士觉得支持不住,但见晏先生一个老人还能坚持,心里鼓起了战意。

    带一切妥当后,晏先生才下了城墙。

    钟知府见他满身血迹,大惊失色,喊道:“晏先生。”

    “都是敌人的血。”晏先生一边说一边朝帐中走去。

    钟知府脸色依旧发白,“鞑靼都打到您跟前了么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有些无语说道,“他们人数不少,总会有人攻打上来的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才明白过来,“多谢先生坐镇,钟某定生死相随。”

    晏先生半眯着眼睛,靠在椅子上休息,钟知府也不敢打搅他,蹑手蹑脚离开了。

    晏先生在城墙御敌,城内的人也没有闲着。

    黛玉和杜氏带着城中女眷,分头做着各类事情,有救治伤员的,有制作器械的,有做饭缝衣的……

    黛玉也把安平公主给她的人派出去维护城中秩序了。

    “还没开打的时候,总有人想溜走,可开打之后,人心到稳定许多。”黛玉和杜氏说道。

    “外头都是鞑靼,一出城一个死,谁赶出去,不如待在城中。”杜氏说道。

    她叹口气,有些担忧:“也不知道要守多久。”她还是头一次遇到那么强悍的攻城架势。

    “城中军械、粮草都还充足,足够支撑半月以上。”黛玉没有空洞安慰杜氏,而是认真解释,“而且宣府城墙高大,鞑靼即使爬上来,也损伤严重。并且里面还有瓮城,相当于两层城门。”

    杜氏轻笑:“听你这么说,我心里安定了一些。”

    杜氏也有了心情和黛玉闲聊:“我本以为你娇滴滴的,受不了这些苦。”

    黛玉笑着:“我家里就我一个,总要比旁人要更要强些才行。”

    杜氏有些好奇问道:“林大人没有想过从族中抱养吗?”

    “林家宗族与我们家关系甚远,我父亲眼光也高,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。”

    杜氏心中一动,说道:“我听说原本林大人是想让姜大人入赘的。”她说完觉得自己像长舌妇一样,冒犯了黛玉,连忙解释:“是我失言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父亲当初确实是这样打算的。”黛玉没有遮掩,大大方方说道,“怀光从小在我们家,我父亲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,对他的人才和品格都是认可的,就想着让他入赘,谁想到他认祖归宗了。”

    杜氏知道一些姜璟的身世,听黛玉如此说,对黛玉更亲近了,说道:“姜大人找到家人是好事。”

    黛玉托腮说道,“是呀,总归是血脉相连的亲人。”

    杜氏想了想还是没忍住提醒黛玉:“玉儿,我比你痴长几岁,有些话想和你说一下,他们男人最好面子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明白杜氏是提醒她不要再说起姜璟的之前,她笑起来,拉住杜氏的手:“多谢姐姐提醒,可怀光不是心胸狭窄的人,若他是,我才不会嫁给他。”

    杜氏拍了拍她的手:“我知道,不过白嘱咐你一句而已。”

    俩人也没有说多少闲话,便又开始忙活起来了。

    这种忙碌的状态,一直持续到五日后。期间,鞑靼发动不少攻势,而且毫无规律可言,一方面想要让宣府守军始终绷紧神经,另一方面想打个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可没有一个如愿的。

    看着依旧风度翩翩的晏先生,钟知府不由得佩服的五体投地,他现在感觉自己随时都会累晕过去,双目赤红、两颊凹陷、胡子拉碴,一身臭味。

    可晏先生还有心思对着棋谱下棋。

    “先生。”钟知府不由自主高喊一声,“先生好雅致。”他一开口便觉得口里的溃疡更疼了,忍不住嘶一声。

    晏先生五指并拢指了指凳子,让他坐下,声音犹如清泉一般:“不用着急,快了。”

    “援军还没来。”钟知府有股火气,“是快要城破了吗?”

    晏先生笑了笑,指了指外头,“你听,这不来吗?”

    城外,一片姜字旗猎猎作响。

    第130章 【VIP】

    本以为,姜璟驰援回来,这场仗就很快打完了。

    但晏先生和姜璟都不是忍气吞声的人,从来没有被人打上门还不还手的道理,因此,在姜璟带兵救援之后,晏先生果断下定决心,清点了城内的兵马,出城和鞑靼作战,与姜璟形成了包围之势。

    钟知府是目送晏先生出城的,回去便和杜氏说道:“看着晏先生英姿勃发、威风凌凌的样子,我只恨当初为何从文未从军,大丈夫像他一样才不枉此生。”

    杜氏笑着说道:“昔有班超投笔从戎,今有老爷弃文从武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背手敲着自己的腰说道:“等下辈子吧,这辈子连骑回马就腰酸背痛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你和林夫人说一声,怀光让我转达,说他很快就回来,让她不要担心。”

    杜氏诧异问道:“你还见着姜参将了?”

    “我没见着他,是他的亲随来接晏先生的时候,特意告知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愧是少年夫妻。”杜氏感慨一句,随后白了一眼钟知府,“就是恩爱。”

    钟知府讪讪的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姜璟下定决心要重创鞑靼一次,不仅围堵鞑靼消耗大半兵力,还亲自带人去追击,几乎是全歼鞑靼,全胜而归。

    黛玉知道消息后,就坐立不安等着姜璟回来。

    姜璟刚一出现,黛玉的目光就被死死锁住。

    “阿璟。”黛玉惊喜的喊道,提着裙角小跑过去。

    姜璟露出大大的笑容,快走几步,张开双手,接住了飞奔而来的黛玉。

    “阿璟。”黛玉把脸颊贴在他的胸膛,感受着他的温度,闭上了眼睛呢喃几声。

    “嗯,我在。”姜璟低声回道。

    “我好想你啊。”黛玉撒娇着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姜璟的声音沉稳有力。

    黛玉还想说什么,却忽觉得自己一下子双脚离地,忍不住惊呼一声,紧紧搂住了姜璟的脖子。

    姜璟直直抱起她,仰头含笑说道:“我也很想你。”

    黛玉觉得心里甜滋滋的,低头用额头触碰姜璟的额头,轻声耳语道:“以后别离开我太久了。”

    姜璟嗯一声,抬起下巴在她唇上轻啄一下。

    黛玉有些害羞,遮掩一句:“大庭广众之下……”

    姜璟打趣一句:“你的人像你,很机灵,早就下去了。”说着便抱着黛玉进了屋里。

    进了内室之后,俩人的思念才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肆意奔涌。

    “玉儿、玉儿。”姜璟又吻上了黛玉的唇。

    黛玉刚开始还有些害羞,可还是思念占据了上风,她紧紧抱住姜璟,想把自己融入到他体内。

    姜璟能感受到黛玉的回应和主动,心中惊喜,更加热烈攻城略地,俯身把她压倒在拔步床上。

    黛玉这才空出手来,伸出双手捏了捏姜璟的脸颊,有些心疼说道:“你瘦了。”

    姜璟的唇顺着从她脸上往下滑,含糊说一句:“那你一定把我养胖回去。”

    黛玉有些心疼的在他的脸上摩挲着。

    姜璟却一把捏住黛玉的手腕,抬起头来,认真看着黛玉,黛玉双眼湿漉漉的,嘴唇如同被春雨打湿的花瓣一样娇艳欲滴,他有些郑重的问道:“可以吗?”

    黛玉没有回他,轻咬下唇,别过脸去,露出如白皙如天鹅颈一般的脖子。

    姜璟得到默许,心中的欲望倾泻而下,他的手指忍不住落在黛玉隐藏在衣领下的锁骨上,随后慢慢往下探了下去。

    黛玉如同在大海中一样跌宕起伏,唯有他是唯一的支撑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黛玉闭着双眼懒懒地躺在浴桶里不愿意动弹,姜璟随便系了件衣服,弯腰戳了戳她的脸颊:“饿不饿?”

    “田嬷嬷来问什么时候摆饭。”

    黛玉这才睁开眼睛,嗔怪地斜睨他一眼,波光潋滟、风情万种。

    姜璟双手搭在她的肩上,在黛玉耳边说道:“我和她说了,我们晚点在吃饭。”触手是温热细腻的触感,姜璟呼吸有些重,双手缓缓往下,想要探寻隐藏在清波之下的层峦叠嶂的风景。

    黛玉忍不住呻手动打码吟一声,这在姜璟耳朵中无疑于是冲锋的号角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田嬷嬷没敢让丫头伺候,自己亲自去问姜璟,谁知道姜璟答应的好好的,可是才去了内室不久,里面又传出了让人面红耳赤的声音,她的脸色更黑了,狠狠在小本本上记了姜璟一笔。

    不知道过了多久,里面才传出来醇厚的一声,“进来吧。”

    田嬷嬷忍着怒气进去了,姜璟正小心翼翼抱着黛玉,黛玉被他遮得严严实实的,脸颊埋在姜璟怀里。

    “睡着了。”姜璟无声对金嬷嬷说道,随即便抱着黛玉进了卧房。

    黛玉醒来的时候,已经是第二天早上,她才动了动身子,身边的姜璟已经敏捷地如猎豹一般,他撑起身,“你醒了。”

    黛玉看着他的笑脸,愣了一下,才想起昨日的荒唐,下意识拉起被子盖住脸颊。

    姜璟忍俊不禁,顺势压下去,撩开被子。

    “我没洗脸。”黛玉怪罪一句。

    “那我喊她们进来服侍你。”

    黛玉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曲港如往日一般伺候黛玉梳洗装扮,可今日不同往日,她家姑娘板着一张脸,她家姑爷却一反常态,嘴角含笑,靠在大迎枕上,虽然捏了本书,但曲港敢打赌,她家姑爷一个字都没看进去,因为他一直都看着她家姑娘的背影,目光如水般温柔。

    几个丫鬟都觉得氛围怪怪的,手里的动作都快了几分。

    姜璟心里一样着急,见早饭摆好了,马上挥手让她们都下去了。

    黛玉没有阻止他的动作,反而托着下巴似笑非笑看着他。

    “你把她们赶走了,谁给我布菜呀?”

    “这不是有我在吗?”

    黛玉也没客气,不停地使唤着姜璟,姜璟被她指使的团团转,却乐在其中。

    黛玉吃饱之后,才大发慈悲放过了姜璟。

    黛玉就在一边静静看着姜璟,姜璟一边用早饭一边和黛玉说道:“等下我要去见下晏先生还有钟知府,商量一下后续事宜,还得派人去迎接太子。”

    “太子要回京城了吧。”

    姜璟摇了摇头说道:“事情才刚刚开始呢。”

    俩人用完早饭之后,便一同去了钟知府府上。

    一见面,杜氏就察觉到黛玉的不同来,她也是过来人,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,忍不住揶揄笑起来。

    黛玉脸颊发烫,装作不知。

    杜氏知道她脸皮薄,转移了话题:“赵夫人的娘家人要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巧?”

    “他们家早就派人来了,只不过因着战事,在临近城镇等着,听到战事了解的消息,便马不停蹄赶来了。”杜氏的消息很是灵通。

    “赵夫人是主持中馈多年,还要被娘家派人教训,若是穿出去,她该如何立足?”这些日子,她和赵夫人接触不少,虽然俩人依旧不合,但同为女子,黛玉还是有些怜惜的。

    “未必是奔着赵夫人来的,我听说闵家一位姑娘跟着过来了。”杜氏神神秘秘说道。

    黛玉一下子猜到了,忍不住惊呼起来:“这也太太……”

    杜氏撇了一下嘴,“是过了明路的,来这里之前,闵姑娘就入宫拜见了太后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如此,可也不必如此着急,要把人送上门来。”黛玉有些不解。

    杜氏继续说道:“听说太子妃早产了,接着太后便召见了闵姑娘。”

    杜氏只是阐述事实,但黛玉却听出不寻常来。

    因着姜璟和钟知府还有事要商议,黛玉带着一肚子疑惑自己坐马车回了府。

    田嬷嬷已经带着小丫头在二门外等候了。

    黛玉暗道一声遭了,在田嬷嬷开口之前抢先说道:“嬷嬷,我头怎么有点晕呀,是不是没休息好呀,我先回去歇歇。”

    金嬷嬷轻哼一声,伸手扶住黛玉,把她从马车搀扶下来,凉凉说道:“折腾着旁的事,休息好才怪。”

    黛玉不敢多言。

    到了屋里,田嬷嬷把人打发出去,苦口婆心说道:“这可是大事,姑娘怎么如此草率。”

    “嬷嬷,不过是因为情到浓处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那姑娘也不能纵容他胡闹。”田嬷嬷继续说道,“您的身子一向仔细照看着,可昨天,连饭都没吃,也没睡好。”

    “嬷嬷。”黛玉娇嗔喊道,“我又不是弱不禁风的瓷娃娃。”

    田嬷嬷叹口气说道:“旁人像他这个年纪都身为人父了,我知道你们早点圆房也是好事,可是这么过去了,总觉得不圆满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,俩人把日子过圆满不就行了。”黛玉柔声说道,“您真要大张旗鼓,我反而不好意思了。”

    田嬷嬷有些心疼说道:“还有,您不能纵着他,不能万事由着他性子来。若是他真需要人服侍,您就从身边人选个人出来。”

    黛玉摇了摇头,“我才不要。”

    虽然林海和贾敏之间无旁人,姜璟又钟情于她,但黛玉并不曾认真考虑过之后,可经过昨日之后,她根本接受不了有第二个女子和姜璟亲近。

    黛玉语气又坚定几分,“若是他有了旁人,我就休了他。”

    田嬷嬷并不意外黛玉的想法,但她见过太多悲欢离合,她只是担心黛玉用情太深。

    “旁的事情就算了,这几日您得休养生息。”田嬷嬷一锤定音。

    等姜璟回家之后,便听到这个噩耗,如同当头一棒打在他这个食髓知味、蠢蠢欲动的人身上。

    姜璟只能怨念看了黛玉一眼,老老实实去了书房休息。

    但天嬷嬷没想到,姜璟竟然如同登徒子一般,潜入内院,敲响了黛玉的窗。

    黛玉推开窗,月光倾泻进来。
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姜璟双手撑在窗台上,靠近她,亲吻一下,才说道:“我发现园子里花开了,想让你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“花开了,春天到了。”